安徽理工大学欢迎您! 为把学校建设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中国文明网 安徽文明网 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文明动态 道德风尚 道德讲堂 志愿服务 基层创建 榜样力量 政策文件 网络传播
当前位置: 首页>>榜样力量>>正文
 
三尺讲台稳站十五载 千米深井研修结硕果——记“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能源与安全学院 常聚才
2017-07-05 09:25     (点击: )

    常聚才,男,1979年6月出生,山东省临沂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理工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首批青年拔尖人才,现任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系副主任、实验室主任,采矿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方向学术带头人。

    十年磨一剑,一朝显锋芒。1998年常聚才老师跟其他学生一样,参加山东省高考,从山东考入淮南工业学院(现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据常老师介绍,当时的他对采矿专业也是一概不知,对专业的兴趣与好奇心支撑着他不断尝试和摸索。如果说考入安理是一种实力,那么留在母校就是一种缘分。2002年常聚才老师本科毕业时,恰逢高校扩招,他有幸作为保研生留校攻读硕士学位。从此,常老师便踏上了他曾幻想但未曾登上的神圣“三尺讲台”,开启了一边学习,一边教书育人的双重职业生涯。

    用常聚才老师自己的话说,当时的他就是个毛头小子,遇到问题自己都不太清楚该如何处理,经常是围着导师“团团转”,听导师的意见和讲解,抓住每一个和导师相处的机会,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问题和疑惑,然后自己再回去“瞎捉摸”。搞清楚之后然后再去教学生,经常要“现炒现卖”。常聚才老师回忆说:“那时的我教学没有经验,站在讲台上都很紧张,不敢直视学生,讲课畏手畏脚,怕讲错,被学生嘲笑。”

    正是对于教学事业的热爱和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鞭策着常聚才老师不断进步,为此,每次上课前,常老师都要花费好几倍的时间备课,一有空余时间就去“蹭课”,认真学习别人的授课经验。从接受教育到传授教育再到接受教育,每天循环往复,一人同时扮演了几重角色。但是常老师并未叫苦叫累,反而是乐此不疲,乐在其中。长期的钻研努力和持之以恒成就了他华丽的蜕变。

    2012年常聚才老师获评安徽理工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被评为安徽理工大学优秀教师,并入选安徽理工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和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4年被评为安徽省淮南市优秀教师,并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15年“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和“安徽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16年获第四届“全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2017年第20届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他在安理十九年,始终以“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人生信条,坚守职业道德,兢兢业业做好教学育人工作,一年争上一个台阶,演绎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悉心教导学生成长成才,真情引领全面发展。多年来,常聚才老师始终坚持能源与安全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的课堂教学工作,悉心指导各类学生的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指导,他始终把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能力提升作为教书育人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中,常聚才老师会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结合教育教学动态,精心撰写教学设计,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育人工作,积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时刻注重教学效果。与此同时,他还根据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为课堂教学平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实习指导中,常老师首先会深入实习单位进行考察调研,与实习单位做好协调工作,工作耐心,认真负责。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严格按照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要求,对毕业生的论文选题、设计及撰写等各环节进行详细指导,力争做到设计成果有创新。

    此外,常聚才老师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巩固提升。对采矿专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深情,总是能让常老师时刻收获感动。他指导的“东深巷道支护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荣获第五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当得知他指导的丁长栋同学获“校十佳青年”、“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百名)的消息时,他引以为毫地说:“这就是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师生情谊与专业情怀相互交织,流露出最为真实的欣慰和感动。

    潜心钻研做学术,精心科研出成果。常聚才老师对待教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待学术更是严谨求实,容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成份。在科研工作上,他能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经受得起各种诱惑、顶得住各种压力,潜心钻研,孜孜不倦。他走访数座矿山做调研,深入千米深井做科研。常老师不断充实自我,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努力攻克技术难题,时刻把控学术前沿方向。

    常聚才老师跟随团队在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及深部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1项,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多项科研在应用技术上创造性地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他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在采矿工程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

    看见的是荣誉,看不见的是背后的付出和艰辛。从初出茅庐的学生慢慢成长为教授博导,常聚才老师总结了四个方面的要素:一、较高的平台。学校良好的机制为我们搭建了较高的平台,才使得青年教师有机会参与各种项目申报和及荣誉评选;二、良好的环境。学校、学院重视青年教师人才培养,形成了成熟的培训机制,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有助于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三、榜样的力量。学校70多年的历史积淀,能源学院采矿工程系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出现了一批德才兼备的资深教师队伍,他们的引领与示范是对青年教师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年轻老师在榜样的引领下成长很快;四、团队的作用。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精诚合作,无论是团队负责人对本领域高屋建瓴地把控和严谨求实,还是年轻教师的默默奉献,都是每个团队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

    荣誉已属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常聚才老师说,在培养学生、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呢!

(撰稿、核稿:学生记者 张志亮 能源学院 欧阳连勤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 安徽理工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