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打造高素质辅导员队伍,连日来,学校积极组织全体本科生辅导员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将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以更加科学的工作方法、更加严谨的工作作风、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当中。
“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我获得很大启发。”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兰学强说,“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寄予希望,号召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毕业生能否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始终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刚刚带完2022届毕业生的我今年又接手了2023届毕业生,我将始终坚持做学生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主动关心他们的所想、所困,并给于及时回应,全力护航大学生精准就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土木建筑学院辅导员任少伟表示,“到哪里去”的问题始终是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主题、奋斗主题和成长主题,是回答教育根本性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切实解决好了“到哪里去”的问题,帮助学生牢固确立方向、志向、去向,才有可能真正把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在实处。作为一名高校学生辅导员,我将持续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小载体蕴涵大主题的功能优势,打造有思想、有内涵的特色活动,着力探索以创新的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滋养学生创新品格,赋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党的二十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是党和人民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周美霞表示,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当下学生工作的新重点,要让学生坐得下、听得懂、入得心,首先要坚持内容为王,坚持分众化、差异化、精准化传播;第二要坚持渠道取胜,“学生在哪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在哪里”;第三要坚持地气升华,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讲好身边事、身边人的故事,打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宣传氛围和“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思想引导。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荣蓉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未来,我将继续深耕细作,借助《峥嵘岁月》特色团学品牌,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播英烈特质,传承革命传统,带领同学们在重温峥嵘岁月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来武装自己、教育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
化学工程学院辅导员杨志华表示,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依托专业优势,以文化育人为切入点,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育内容相通共融点,积极探索地域文化育人新模式、思想教育新方法、立德树人新经验,将地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今后将依托楚淮讲坛、淮南地域文化宣讲营、楚淮之声阅读空间等载体,打造“梧桐树下”大学生读书文化节、“楚风汉韵”淮南地域文化宣传月等活动名片,凝练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煤矿文化、孝善文化、校史文化、读书文化、红色文化、社团文化等八大方向,努力实现文化在高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团干部,我将积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坚持‘学’‘做’同频,组织团员青年开展‘集体+个人’的方式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知’‘行’同向,充分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的特色,抓住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地方特点,广泛挖掘教育资源,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强化爱党情感、增进理论认同;坚持‘宣’‘教’同步,利用网络新媒体通过视频直播、网上交流等形式做到线上线下一体化推进。”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王晓悦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医学院辅导员陈祥子表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医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作为一名医学生的辅导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打造‘专业特色’的活动品牌上、在营造‘互动融乐’的活动氛围上、在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担当上下功夫,发挥医学专业特色优势,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品牌活动中,培养更多有高度、有温度、有情怀的医学生,让他们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有力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重大命题,积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扎实做好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教育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