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2013年年尾,我校校友方卫红怀着一腔关心母校建设发展的热情回到母校,希望以实际行动支援母校建设,能为母校新校区建设费些心、尽些力,并提出可以无偿承担新校区建设中的一些项目。
这已不是方卫红第一次回报母校,早在2011年,事业有成的方卫红就向我校材料工程学院一次性捐款10万元作为学院奖学金使用。借方卫红回母校之际,记者走近了这位从寿县古城走出来的70后徽商。
方卫红,1995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电气系电气自动化专业,现任中泰国际集团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泰科立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安徽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安徽在京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北京寿州经济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安徽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几经沉浮 练就雄心真如铁
1995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前身)的方卫红,带着懵懂的向往和对成功的渴望告别乡亲,只身来到珠海闯荡。但同时也带着大学生的那份清高自傲,“少干活,多拿钱”的想法使他屡屡碰壁后,他开始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对自身存在的毛病反省中,方卫红放下架子,踏踏实实在一家软件公司做起了机修工的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方卫红大胆对公司里的几百件废弃软驱进行了维修和改进,一举为公司挽回了30多万的损失。成功的尝试,极大地鼓舞了方卫红的信心,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1996年,方卫红与一企业合作代理的阴阳码打字软件在珠海市场一炮打响,以此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然而,好景不长,公司人事变迁使方卫红被迫出局。然而方卫红并没有被这商场上的浪头打蒙,而是乘着浪头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1997年,一则招聘广告改变了方卫红的命运,方卫红进入了另一家公司后,通过对通讯电源市场的接触和了解,竟发现电源行业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创业的种子在方卫红心中再一次萌芽。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转战深圳,合股成立了自己的电源公司。先后做成了爱立信公司、广州军区后勤部的几单大业务。
方卫红曾说过,在珠海这几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从“保守落后、投机取巧”的思想,转变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觉悟,离不开他年少轻狂时的探索、实践和思考。
然而,似乎老天总喜欢和方卫红开玩笑,2000年,曾经和方卫红同甘共苦的创业伙伴提出散伙单飞。万般无奈下,方卫红离开了深圳,到杭州去发展。让他感动不已的是,原来公司的27名员工,竟不约而同地追随了他来到杭州。
在杭州,方卫红入股到中恒公司,担任副总经理。 2001年,方卫红另起炉灶到北京开拓新的市场。此时,几经沉浮的方卫红面对种种市场变故已能够沉着应对。现如今,坐在中泰集团宽大的办公室里,方卫红用夹杂寿县方言的北京话谈及打工时的艰辛,一句“初到北京,困难简直不可想象”说得那样轻抹淡写、轻松舒缓。
创新求变 壮志凌云做中泰
过河卒子不回头。天性不服输的方卫红决心在北京闯出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通过调研,方卫红将目光盯上了市场无限巨大的铁路领域。然而,铁老大的门槛儿实在太高,为了做成第一笔50万元的通讯电源业务,方卫红多次登门,凭着自己的实力,很快赢得铁路部门的信任和好感。紧接着,方卫红通过和设计院合作,先后做成1000万元的秦沈线电力电源项目和1800万元的西河线电力电源项目。此后,方卫红敏锐地察觉到铁路工程的点多面广,单一产品远不能满足其供应需求,2002年,已经在铁路市场做得风生水起的方卫红,成立了自己的泰科立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全面代理起全国各大厂商的铁路产品。转身投身于贸易领域的方卫红又先后成立了北京利建恒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和泰恒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文化传播。 2004年,方卫红根据奥运电力工程的需要,广泛招募贤才,开发研制出安全美观的彩色电缆沟绝缘盖板,正式建厂投产,并拥有了公司中心实验室。2006年,方卫红的年贸易额已高达亿元。
此后,公司大跨步向前走。方卫红通过博学广猎,不断探寻市场背后的市场,以“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为办厂理念,立志达到中铁二十六局的标准,将铁路附属构件传统的手工做活儿转变为工厂化作业。其自主研发的无机复合材料产品获得国家多项专利,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电力部门、铁路设施和市政工程等行业。2007年,北京泰科立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的年产值突破了1.5亿元。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四家工厂,两家子公司的现代企业。 “十二五”期间,方卫红提出“榕树发展战略”,进行了公司集团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革新,实现了企业管理改革软着陆,成为业内首家国际标准化运作的集团公司。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企业一跃成为享誉全国的大集团。2012年至今,方卫红带领的集团公司已发展成员工规模6000多人,累计业绩近百亿的集团化公司。拥有子公司、控股公司20余家,22个省际办事处,近百个项目生产基地及配套工厂。这一串数字背后,凝聚的是方卫红追求卓越的进取意识和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
在商海闯荡,更需要的是一种哲学思想,在方卫红看来,所谓的隔行如隔山,海是可以跨过的,山也是可以爬过的。因为任何事都有相通之处,要找到它们的共性:在同一个行业里,我们做一些不同的东西;同一个东西,我们可以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故土情怀 衣锦还乡报桑梓
然而熟知方卫红的人都知道,2003年对于方卫红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方卫红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房和车,多年漂泊的生涯,终于告一段落。然而,就在方卫红的人生即将驶向快车道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却又将他推向命运的谷底。崭新的帕萨特报废了,人和死神擦肩而过,多年来一直马不停蹄的方卫红第一次倒下了。
灾难使昔日的拼命三郎变成了思想的行者。劫后余生的方卫红重新审视了个人理想。他说,在生死的那一瞬间,想到的更多的是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贡献。他开始用哲学的眼光来审视市场。把做产品变为做理念,将人性化贯穿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方卫红是农民的儿子,心灵深处蕴藏着深深的故土情怀。虽身在繁华都市,但始终眷念着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时刻牵挂家乡的发展变化。几年来,集团公司先后从寿县招募了数千名员工。为了方便在京徽籍的工作者往来,方卫红还积极参与和组织中国安徽在京工作者协会的工作,为老家人提供便利。对老家人,他都是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地上课。真正地践行了他想为社会、为家乡做点什么的理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于如何回报故里,方卫红思索了很多年。他说:“这些年来,一般是给予老家一些物质上的帮助和招募老家人来京工作。但这些,可能都解决不了一些本质的问题。要想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困境,首先应该改变经济大环境。”于是,“投资家乡!”这个强劲的声音反复回荡在方卫红的耳边。这又是一次挑战:在大部分企业都想着怎么往经济发达的地区投资建业的时候,方卫红选择了投资落后的家乡。
家乡落后的教育事业,也让方卫红牵挂不已。除了积极向希望工程捐款外,他还出资建小学。贫寒出身的方卫红知道寒门学子不易,先后赞助几十名贫困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方卫红说:“当看到那些孩子重新返回课堂时,我会从他们的笑脸中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幸福。”
18年前,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带着思索和梦想到处闯世界。
18年后,方卫红已经成长为业内首家国际标准化运作的集团公司董事长,他仍然保持着创业的热情,并且将“仁”字写进了自己的人生字典中,继续以满腔的热情书写着拥有6000多人的徽商企业的创业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