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9日上午,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日语专业学生陆烨在安徽省立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一名5岁急性白血病患儿。陆烨成为安徽省第191例、淮南市第21例、安徽理工大学第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今年3月陆烨获“安徽省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小记初次听闻陆烨是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一张图片,一段简短的文字介绍。再次了解陆烨,源于这次采访,在交谈中小记感受到他的真诚、勇气与担当。
平凡少年,敢想敢为
陆烨告诉小记,他之所以决定刚成年就去献血是源于他曾经看过的一篇新闻报道。汶川地震时伤亡惨重,有一位少年想去献血救人,因离成年还有几个月,最终没有献血成功。这篇报道在陆烨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他想送给自己特殊的一份“成年礼”——去献血!就这样,在高考结束没几天后,陆烨便前往医院献血。据陆烨回忆,献血时听说可以登记中华骨髓库,于是他就决定登记了。而这所有的经历都刚刚好凑成了一个巧合,这份埋下伏笔的“成年礼”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陆烨“忘却”。
时间来到2019年5月的一天,有人一直在给陆烨打电话,当时因为上课,陆烨选择回复了对方一则短信,询问对方给他打电话的缘由,对方回复他,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样本与一名患儿初配符合,是否愿意继续下一步的捐献。“我当时有点儿懵了,因为电话号码在手机标注为一家超市,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遇到了骗子。”陆烨笑着说到。下课后,陆烨拨通了红十字会电话,工作人员告知他情况属实,他感到很开心。三年前的骨髓库登记的记忆这时一下子又鲜活了起来,这“突如其来”的告知,他又惊又喜。
纠结矛盾,不忘善意
在知道这一消息后,陆烨立刻告诉了他的父母。但父母的态度是坚决反对捐献。他们害怕陆烨为此会留下后遗症,损伤身体。陆烨有心想挽救生命,但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和爸妈的不支持,使他陷入了纠结的漩涡。他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咨询过以前捐献过的志愿者,得到的回答都是,捐献过后不会对身体有影响。这给予了陆烨很大的勇气,他的坚持也使父母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不久后,他前往省立医院捐献。事前,陆烨幻想着自己捐献时,会有许多的医生护士在自己的身边,床边再放着一台呼吸机,仿佛犹如电影大片中的场景。但捐献那天,只有一位医生在操作,躺在床上,就像一个加长版的献血,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这样的轻松甚至让如临大敌的陆烨感到了心理落差。“说实话,现在社会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还有颇多非议,但真的是因为不了解才‘妖魔化’的。现在医疗技术已经很成熟安全了,捐献就是先注射动员剂把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里,再像献血一样过滤出来。这过程里顶多是身体疼痛和感冒症状。”陆烨说。
回忆捐献过程的艰难,陆烨说的云淡风轻。他告诉小记,捐献后的第四天他还去参加了一个小型越野活动,完成几项任务后,身体有点儿不适,就又去医院了。说着陆烨就和小记分享起了他在医院时的伙食,还开玩笑说医院饭菜相当不错呢!陆烨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很伟大的事,捐献后的生活也没有发生什么改变。陆烨说可能愿意做这些事的人不多,但是自己帮助了别人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那么他自己也会变得更好。在这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相互促进,他收获了成长与快乐。
温暖“老哥”,勇于担当
温暖的人总会愿意与人为善,用开朗看待世间万物。对待公益如此,对待生活也如此。陆烨的年龄比班级同学大点儿,同学打趣儿喊他“老哥”,时间久了,“老哥”这个称呼就也成了陆烨的另一代号。起初陆烨有点儿不适,喊“老”不太好吧。但喊的人多,听的多,他也觉得亲切可爱,乐于接受了。小记在和陆烨交谈中感受到,其实“老哥”是个心思很细腻的人。在知道同学心情不好时,他会去开导别人,在和小记的聊天过程中,这位“老哥”也十分照顾小记的情绪。
陆烨在学校里还担任着“模拟联合国协会”的会长,当小记问到他在“模联”的一些事时,他很谦虚地说,自己担任协会的会长纯属意外。在一个假期里,他通过网络认识了“模联”的一位学长,应学长之邀加入了社团。后来社团出现了面临注销的问题,因为心中的责任意识,陆烨受到嘱托重振社团。事实证明,他做到了并且做的很出色。陆烨不仅组织召开了许多的模联活动,还与外校的社团建立了密切联系。直至今日,陆烨还难忘自己和“战友”一起走过的日子,快乐而充实。
以善行获得了赞誉,陆烨做了青年大学生的好榜样。同时他也在为自己的人生努力规划,用自己的正能量影响着更多的人!
(撰稿、核稿:学生记者 杨泞菡 杨超 外国语学院 张宣传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阮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