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欢迎您! 为把学校建设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中国文明网 安徽文明网 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文明动态 道德风尚 道德讲堂 志愿服务 基层创建 榜样力量 政策文件 网络传播 消防安全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传播>>正文
 

【安徽日报客户端】破解古建筑“生命密码” 实现传统工艺数字化

安徽日报客户端 2021年7月17日

    7月15日,绿树掩映下的查济古镇里,一群身着蓝色文化衫的学生们,在白墙灰瓦的徽州古建筑里穿梭着。他们用举着高高的梯子,爬上年代久远的古祠堂。用手里的尺子,测量古祠堂的每一个角落,用手里的笔,记录下每一块精雕细刻的木雕

7月15日,航拍的泾县查济古建筑群全景。

7月15日,“倾筑”服务团的同学们对古建筑进行图像数据采集。

7月15日,“倾筑”服务团的同学们对古建筑进行图像数据采集。

    这群蓝衣服的学生,是来自安徽理工大学“倾筑”服务团的学子。多年来,服务团的学子坚持对各地古建进行测绘,记录其的“生命密码”,在古建损毁后,可确保原样重建。

7月15日,“倾筑”服务团的同学们对古建筑外围进行测量。

    七月的皖南,酷暑难耐。同学们早早起床,来到位于查济古镇的宝公祠。这座建于明朝的祠堂,距今已经有590多年。为了破解这座祠堂的“生命密码”,同学们已经连续工作了10多天。

7月15日,“倾筑”服务团的同学们用仪器精确记录古建筑各个部分的尺寸。

7月15日,“倾筑”服务团的同学们用仪器精确记录古建筑各个部分的尺寸。

    “我们首先要画草图,把这座古祠堂的建筑形象变成立面图、剖面图和平面图,然后在进行量取,用仪器精确记录祠堂内每个建筑各个部分的尺寸,最后再将这些数据整合,用电脑制作成标准的工程图纸”,同学们告诉记者,虽然听起来的很复杂,但他们的工作就像是将古籍扫描成电子书一样,“我们就是要破解古建筑的生命密码,并将它进行数字化处理。如果未来这些古建筑遭受意想不到的破坏,随时可以调取这些数据,进行原样修复”。

7月15日,“倾筑”服务团的同学们用仪器精确记录古建筑各个部分的尺寸。

7月15日,“倾筑”服务团的同学们用仪器精确记录古建筑各个部分的尺寸。

    此次古建筑数字化测绘活动,安徽理工大学“倾筑”服务团75名同学分别对查济的宝公祠、洪公祠、德公厅、镏公厅屋、二甲祠、古民居进行了测绘与模型搭建。除了对古建筑进行测绘和数字化处理,“倾筑”服务团深入的查济古村落开展古建筑口述史调研活动,让古建筑真正的成为活的文物。

7月15日,“倾筑”服务团的同学们对古建筑细节花纹进行手绘。

7月14日夜晚,“倾筑”服务团的同学们在加班对白天采集的古建筑数据进行建模。

    “倾筑”服务团成立六年来,已参与古村落古建筑实地调研148次,与当地政府、村民、以及相关保护单位开展座谈会、研讨会共40余次,提交高质量调研报告25份,电脑绘制还原图合计超过750张,成员现场手绘图1600余幅,记录的测绘数据庞大而详实。

    服务团对古建筑空间的还原图,即使以后毁坏了,也能按照现在的还原图得以重建。


(供稿、审稿:陈孝柱、阮进华)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 安徽理工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